诗中有花,花中有诗—王维诗中带花的句子
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208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,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、意境深远著称,被誉为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,在他的诗中,花是一种常见的意象,这些带花的句子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,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感悟。
《鸟鸣涧》
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
这首诗写春山之静。“桂花”两字点明季节,花落,月出,鸟鸣,这些“动”景,衬托出春涧的幽静,鸟鸣涧,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,涧是山涧,夹在两山间的流水,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,诗的大意说: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,桂花自开自落,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,夜静更深的时候,景色繁多的春山,也好似空无所有,月亮刚出,亮光一显露,惊动了树上的小鸟,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。
《辛夷坞》
木末芙蓉花,山中发红萼。涧户寂无人,纷纷开且落。
全诗短短四句,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,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,这首诗由花开写到花落,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,一前后境况迥异,由秀发转为零落,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,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。
《相思》
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?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。
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,是眷怀友人之作,起句因物起兴,语虽单纯,却富于想象;接着以设问寄语,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;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,表面似乎嘱人相思,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;最后一语双关,既切中题意,又关合情思,妙笔生花,婉曲动人,全诗情调健美高雅,怀思饱满奔放,语言朴素无华,韵律和谐柔美,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!
《山中》
荆溪白石出,天寒红叶稀。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。
这首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,首句写山中溪水,荆溪,本名长水,又称浐水,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,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,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,山路往往傍着溪流,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、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,天寒水浅,山溪变成涓涓细流,露出磷磷白石,显得特别清浅可爱,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,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,蜿蜒穿行的形状,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,次句写山中红叶,绚烂的霜叶红树,本是秋山的特点,入冬天寒,红叶变得稀少了;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,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,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(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),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,有时反倒更为显眼,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,这里的“红叶稀”,并不给人以萧瑟、凋零之感,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。
《春中田园作》
屋上春鸠鸣,村边杏花白。持斧伐远扬,荷锄觇泉脉。归燕识故巢,旧人看新历。临觞忽不御,惆怅远行客。
这首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,结尾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,全诗健康活泼,清新醇朴。“持斧伐远扬,荷锄觇泉脉”,描写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。“持斧”、“荷锄”是具体的劳作行为,作者有意突出了它们的艰辛与不易,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出对农民的关怀和同情。
《书事》
轻阴阁小雨,深院昼慵开。坐看苍苔色,欲上人衣来。
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,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,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“动”、“静”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,首句“阴阁小雨”,显然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,写的是下雨时的情景。“阁”字用得极为精妙,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下雨时云层低垂的情景,而且还暗示了一种压抑、沉闷的氛围,次句“深院昼慵开”,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,写的是院内的情景。“昼慵开”三个字,生动地描绘出了院内的幽静和寂寥,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。
《临湖亭》
轻舸迎上客,悠悠湖上来。当轩对尊酒,四面芙蓉开。
这是一首写于辋川别墅的诗,作者以精炼之笔描绘了湖上风光,首句“轻舸迎上客”,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来访的目的,诗人乘坐轻舟,迎接远方的客人,表现了诗人的好客之情,次句“悠悠湖上来”,则进一步描绘了湖上的风光,诗人乘坐轻舟,缓缓地在湖面上行驶,湖水清澈见底,湖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,景色十分优美。
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
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,王维家居蒲州(今山西永济),在华山之东,所以题称“忆山东兄弟”,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,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,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,毕竟是举目无亲的“异乡”;而且越是繁华热闹,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,第一句用了一个“独”字,两个“异”字,分量下得很足,对亲人的思念,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,都凝聚在这个“独”字里面。“异乡为异客”,不过说他乡作客,但两个“异”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,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,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,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、人情、语言、生活习惯差别很大,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,会感到一切都陌生、不习惯,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。“异乡”、“异客”,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,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,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,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,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──最常见的是“佳节”──就很容易爆发出来,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,这就是所谓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佳节,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,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就是十分自然的了,这种体验,可以说人人都有,但在王维之前,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,而一经诗人道出,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。
《辛夷坞》
木末芙蓉花,山中发红萼。涧户寂无人,纷纷开且落。
全诗短短四句,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,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,这首诗由花开写到花落,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,一前后境况迥异,由秀发转为零落,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,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。
《栾家濑》
飒飒秋雨中,浅浅石溜泻。跳波自相溅,白鹭惊复下。
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停后,栾家濑附近的自然景色,诗的大意说:在秋雨初停的时候,山谷中十分幽静,连泉水的流动声都清晰可闻,洁白的鹭鸶在岸边飞翔,不时地被溅起的水珠惊飞。
十一、《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》
寒山转苍翠,秋水日潺湲。倚杖柴门外,临风听暮蝉。渡头余落日,墟里上孤烟。复值接舆醉,狂歌五柳前。
这首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,诗人把山中的黄昏描绘得令人迷恋。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”(王维《山居秋暝》),冈峦起伏,草木茂密,隐约可见古老的城廓断断续续。
**十二、《青溪》
言入黄花川,每逐清溪水。随山将万转,趣途无百里。声喧乱石中,色静深松里。漾漾泛菱荇,澄澄映葭苇。我心素已闲,清川澹如此。请留盘石上,垂钓将已矣。
这首诗描写了青溪的秀丽景色,诗人将自己的心情寄托于山水之中,表现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,全诗自然清淡素雅,写景抒情皆轻轻松松,然而韵味却隽永醇厚,诗人笔下的青溪是如此清幽而富有情趣:“言入黄花川,每逐清溪水,随山将万转,趣途无百里。”这几句写诗人沿着青溪泛舟而行,山色葱茏,蜿蜒曲折,一路随山而行,大约每走一百里,就有一处溪流萦绕在诗人的左右。
十三、《过香积寺》
不知香积寺,数里入云峰。古木无人径,深山何处钟。泉声咽危石,日色冷青松。薄暮空潭曲,安禅制毒龙。
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,主要在于描写景物,题意在写山寺,但并不正面描摹,而用侧写环境,来表现山寺之幽胜。“云峰”、“古木”、“深山”、“危石”、“青松”、“空潭”,字字扣合寺院身分,最后看到深潭已空,想到《涅经》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,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,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,全诗不写寺院,而寺院已在其中,构思奇妙、炼字精巧。“泉声咽危石,日色冷青松”,精妙绝伦,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。
十四、《山中》
荆溪白石出,天寒红叶稀。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。
这首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,首句写山中溪水,荆溪,本名长水,又称浐水,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,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,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,山路往往傍着溪流,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、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,天寒水浅,山溪变成涓涓细流,露出磷磷白石,显得特别清浅可爱,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,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,蜿蜒穿行的形状,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,次句写山中红叶,绚烂的霜叶红树,本是秋山的特点,入冬天寒,红叶变得稀少了;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,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,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(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),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,有时反倒更为显眼,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,这里的“红叶稀”,并不给人以萧瑟、凋零之感,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。
十五、《田园乐七首·其六 / 闲居》
桃红复含宿雨,柳绿更带朝烟。花落家童未扫,莺啼山客犹眠。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,诗的大意是: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,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,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,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。
就是王维诗中带花的句子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发布于:2025-04-15,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