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诗中描写雪景的句子

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220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
在杜甫的诗歌中,雪景是一个常见的主题,他的诗作中,雪景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,一种对人生的思考,通过对杜甫诗中描写雪景的句子的分析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内涵和艺术特色。

《绝句四首(其三)》

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

翻译: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,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,我坐在窗前,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,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。

解析:诗人凭窗远眺,因早春空气清新,晴天丽日,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,上两句已点明,当时正是早春之际,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,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,此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,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,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。

《对雪》

战哭多新鬼,愁吟独老翁。乱云低薄暮,急雪舞回风。瓢弃尊无绿,炉存火似红。数州消息断,愁坐正书空。

翻译: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,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,乱云低低的在黄昏的地方,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,葫芦丢弃了,酒器中没有酒,火炉中的余火,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,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,忧愁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。

解析:此诗为《杜工部集》中“即事名篇”的“即景伤怀”之作,全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政治上的失意,深刻地反映了“安史之乱”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。

《阁夜》

岁暮阴阳催短景,天涯霜雪霁寒宵。五更鼓角声悲壮,三峡星河影动摇。野哭几家闻战伐,夷歌数处起渔樵。卧龙跃马终黄土,人事音书漫寂寥。

翻译:冬天到了,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;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,天未明时,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,号角声起伏悲壮;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,战乱的消息传来,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;渔人、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,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,最终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;人事与音书,都只能任其寂寞了。

解析:此诗写于大历元年(766)冬,当时杜甫寓居夔州西阁,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,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,全诗写冬夜景色,有伤乱思乡之意,首联点明冬夜寒怆;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;颈联写拂晓所闻;末联写极目武侯、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,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,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,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,全诗气象雄阔,大有上天下地,俯仰古今之概。

《野望》

西山白雪三城戍,南浦清江万里桥。海内风尘诸弟隔,天涯涕泪一身遥。惟将迟暮供多病,未有涓埃答圣朝。跨马出郊时极目,不堪人事日萧条。

翻译:西山终年积雪,三城都有重兵驻防;南郊外的万里桥,跨过泱泱的锦江,海内连年战乱,几个兄弟音讯阻隔;彼此天涯海角,只我一人好不凄怆?惟将迟暮的年光,交与多病的身躯;至今无点滴功德,报答贤明的圣皇,我独自骑马郊游,常常极目远望,世事一天天萧条,真叫人不堪想象。

解析: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(761)成都草堂,诗以“野望”为题 ,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、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,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景色 ;三、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,自伤流落的情思;五、六句又由“天涯涕泪”引出暮年“多病”,“未有”涓埃“报答圣朝”的自愧,抒发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,尾联以出郊极目,点明“野望”之旨,全诗感情真挚,语言淳朴。

《春夜喜雨》

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

翻译: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,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,伴随和风,悄悄进入夜幕,细细密密,滋润大地万物,浓浓乌云,笼罩田野小路,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,显得格外明亮,等天亮的时候,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,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。

解析: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(761 年)春,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,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,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,作此诗时,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,他亲自耕作,种菜养花,与农民交往,对春雨之情很深,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、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。

杜甫诗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对雪阁夜野望春夜喜雨
诗句战哭多新鬼,愁吟独老翁,乱云低薄暮,急雪舞回风,瓢弃尊无绿,炉存火似红,数州消息断,愁坐正书空。岁暮阴阳催短景,天涯霜雪霁寒宵,五更鼓角声悲壮,三峡星河影动摇,野哭几家闻战伐,夷歌数处起渔樵,卧龙跃马终黄土,人事音书漫寂寥。西山白雪三城戍,南浦清江万里桥,海内风尘诸弟隔,天涯涕泪一身遥,惟将迟暮供多病,未有涓埃答圣朝,跨马出郊时极目,不堪人事日萧条。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,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,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,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
解析全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政治上的失意,深刻地反映了“安史之乱”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。此诗写于大历元年(766)冬,当时杜甫寓居夔州西阁,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,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,全诗写冬夜景色,有伤乱思乡之意。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(761)成都草堂,诗以“野望”为题 ,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、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。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(761 年)春,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,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,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,作此诗时,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,他亲自耕作,种菜养花,与农民交往,对春雨之情很深,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、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。

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,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,通过对杜甫诗中描写雪景的句子的分析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,也可以更好地感受他对人生、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。

The End

发布于:2025-04-04,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句子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